“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要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
2022年,在这一关键期内,国家、地方政府在各领域积极推进双碳工作,完善顶层设计、推行保障措施,双碳技术、产品、服务等诸多热点应运而生。
“
钢铁等行业将加速纳入碳市场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我国碳市场覆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共八大行业,其中电力行业因产品单一、核算简单,被第一批纳入市场。此前,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除了发电行业以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报送核查工作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以后,将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2022年新行业进入碳市场的步伐放缓,到2023年后势必有所行动。
“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
全国CCER项目或将立即重启
CCER在实现“双碳”目标中能起到推动作用,但由于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原因在2017年被关停。2022年初,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透露,国家正在积极筹备重新启动CCER项目的备案和减排量的签发。2022年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在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时指出,将加快推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的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力争尽早启动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2022年12月初,国际金融论坛(IFF)2022年全球年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要不断完善全国碳交易市场,同时争取尽早重启中国CCER市场。业界专家和相关部门的先后发声,无疑为2023年CCER项目的重启做好了铺垫。
“
全国电力现货市场即将开放
近期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多地电力现货市场开启试运行!第二批试点动作频频,非现货试点的省份,也相继出台现货方案,快马加鞭推进电力现货市场落地,2022年11月22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电力现货市场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出台电力现货市场规则性文件,不仅明确了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目标、路径、任务和运行要求,还对参与市场主体、市场衔接、信用管理等作出细则性要求,将推动电力现货市场从试点走向全国。电力现货市场的调节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边际成本较低的优势,实现高效消纳,因此电力现货市场的开放也是我国双碳进程里程碑式的一步。
“
碳排放双控或将有所动作
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打破了能耗“双控”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约束。2022年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2022年全国各地先后针对碳排放“双控”展开研究,并出台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和相关,地方上已经为转型做好了较为坚实的准备。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国家层面虽然已经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但碳排放“双控”行动推进速度仍较为保守。“十四五”进程已然近半,相信2023年一定会夯实碳排放“双控”工作,在政策制度、指标分配、考核要求等方面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