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加快提升,数据要素价值有效释放,数字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大幅增强,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数字技术创新实现重大突破。
规划中,多次提及数字安全,也强调要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碳达峰,碳中和”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核心任务。掌握科学、精准、系统性的碳排放数据统计体系是开展一系列工作确保“双碳”目标顺利实现的基础和前提。
国外标准体系对我们双碳目标的危害
然而,“碳中和”绝非单纯的技术性目标,世界各国围绕其展开的标准、技术、经贸和资金已然掀起了新一轮的竞争。其中,碳排放核查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将直接关系到我国“3060”工作的部署,以及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
国际碳核查标准体系建设方面,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编制的一系列《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及相关配套文件,对温室气体排放概念及核查方法做出了权威解释,奠定了世界各国建立温室气体清单和减排履约遵循的方法和规则。由于发达国家绿色低碳转型开展较早,《指南》的编纂工作长期由发达国家研究机构及专家所把持。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参与度逐渐提升,《指南》2019年版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专家比例已从《指南》2006年版时的24%提升至42%。然而,由于2019年版《指南》只是对原有版本的补充和完善,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在碳排放核查体系制定方面的影响力依然十分有限。
国际碳数据库建设方面,国际能源署(IEA)、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CDIAC)、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EDGAR)、美国能源信息署(EIA)、世界银行、世界资源研究所和英国石油七家机构来自发达国家的碳排放核查机构已经覆盖了绝大部分国家的碳排放核查数据,并被各类研究机构广泛采纳。基于目前的碳核查国际标准体系,国际机构对我国碳排放量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高估。例如,与中国历次向国际社会提交的《气候变化国家信息通报》相比,英国石油核查的2005年中国碳排放量高估7.6%;与中国科学院的碳专项相比,英国石油核查的2005年中国碳排放量高估23%。
洋品牌不能保证数据安全
数据方面,洋品牌并不可靠,我国近年来也在频频采取动作确保数据安全。
事实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可谓劣迹斑斑。
2022年6月28日,据美国证监会(SEC)官网显示,安永因被指控其审计专业人员在CPA考试中作弊,被SEC罚款1亿美元,这也是SEC开出的对审计公司的最大金额罚单。
根据SEC发布的文件,多年来,安永有相当数量的审计专业人员在考试中作弊,包括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的CPA考试及后续维持资格的一系列考试。据统计,2017年到2019年的三年间,有49名安永审计人员分享了CPA道德考试的答案。另外还有数百人在CPE(注册会计师继续专业教育)课程上作弊。
2020年,德国支付公司Wirecard出现了接近20亿欧元的假账,并持续造假数年,而为其审计多年的安永却未能发现和警告问题,从而被批评,并流失了不少客户。
2020年4月2日,瑞幸发布公告承认虚假交易22亿人民币,而作为审计的安永,在此之前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在瑞幸停牌的同时,安永的审计业务也受到了质疑。
腐败的根源在于其违背审计工作的独立第三方原则,既做审计又做咨询。
2021年,马来西亚一马基金(1MDB)金融诈骗丑闻曝光后,毕马威作为审计机构也被卷入其中。财联社援引媒体报道称,审计机构毕马威被起诉要求44名合伙人赔偿56.4亿美元。
2022年,毕马威被英国建筑巨头Carillion公司起诉,要求其索赔金额高达13亿英镑(约合111.85亿元人民币),理由是Carillion认为毕马威在审计工作中存在严重的疏忽和误导性。
2000年美国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于之前大量存在的同一个客户提供审计和非审计(包括咨询)业务的现象进行了检讨,最后要求四大进行竖向分拆。
2002年,安达信因“财务造假”受安然事件牵连破产,使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变成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美国司法部指控安达信与安然公司共生般的作弊关系时就说:长期建立的亲密关系,部分原因是由于咨询费远远高于审计费。
2021年,香港财务汇报局认为,普华永道在中国恒大2020年度审计报告中,发表了无保留意见,也没有提及恒大经营的重大不确定性。香港财汇局在介入调查中国恒大报表时质疑,恒大帐目有没有遵守适用财务汇报准则,以及普华永道有没有遵从审计准则。
2017年,因房地产服务公司康诺(Connaught)2009年年报存疑而牵扯出了普华永道的不合规审计行为,最终,普华永道被罚500万英镑,相关负责人被罚15万英镑。
当前,面对美国针对中国多个维度的围追堵截,以及不加掩饰的敌意和脱钩表现,确实需要好好审视一番美欧会计师事务所在国际市场上的“审计霸权”了。
而这种审计霸权的背后,实际上是华尔街规则和资本所赋予的,四大审计霸权,就是美元在金融市场的规则霸权。
有地位,并不代表就一定水平高。搞金融的都懂,稍微了解资本市场的人都明白,底线这种东西,内资外资,要没有都是没有的,没必要神化这些外来的洋和尚。
对于国企等大型企业来说,“四大”在资源渠道、国际信誉、业务能力等方面的优势短期内难以被有效替代,后续如果“四大”加速脱离中国企业,将会给中国企业在走出海外、招引外资等过程中设下阻碍。
但是安全和发展同时摆上桌面的时候,或许并没有什么选择的纠结。
2023年以来,中国与美国在多个维度上的摩擦愈演愈烈,在地缘政治的影响下,中国必然要吸取俄罗斯的前车之鉴和相关教训,在制裁与反制裁中防范好,注重和保护数据安全,尽力让敏感数据不被利用和流失,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尽力限制与美国有关联的跨国会计事务所的影响力,加大保证"数据安全"力度,并加大力度扶持、建设中国自己的会计行业。这是很符合逻辑,也很务实的做法。
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曾经被捧上天的“四大所”直接从云端跌落,业内神话在国家利益面前,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可以商榷的余地。
具体到房地产行业,国内很多大型房企的ESG报告也是由一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操刀,其中的碳排放数据披露部分存在诸多问题,也暴露了这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碳排放方面的不专业。
建设自己的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和安全准则
目前,我国的碳排放信息强制披露、碳排放核算鉴证等制度尚未完善,缺乏稳定、长效、系统的全国性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而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和安全准则更是缺乏。
当下应当加快建设统一透明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完善碳信息强制披露、核算制度和鉴证制度,尽快形成统一的碳信息披露框架,构建公正透明的碳排放信息管理体系。逐步加强重点行业强制性碳披露义务,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碳排放核算体系,为碳排放数据引入第三方鉴证制度,建立碳信息披露监督机制等,积极开发建设自己的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和安全准则。
建筑领域亟待建立碳排放数据评价体系与安全性规则
早期西方可持续建筑标准启蒙了我国的建筑行业,丰富了市场选择。但在我国房地产业、住房建筑业的碳中和进程中,采用西方的碳排放核算标准、零碳认证标准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远大于其贡献。
首先,照搬西方的低碳标准,脱离中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土壤,无视我国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的事实,影响我国产业政策的制定,不利于本国的低碳科技创新。
其次,采用西方的低碳标准,为西方标准体系支付审核费和认证费,这些收费并没有反哺到中国经济。以美国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例,截至2021年年末,已有7,350个项目申请认证,获得认证的项目数量超过3100个。仅注册费和认证费,就给美国贡献了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纯收入。而长期以来,这些收费都是以信用卡免税的方式汇到美国,没有给中国创造任何就业、带动任何产业进步,反而助长了部分绿色建筑预认证标识弄虚作假的风气。
最后,用欧美标准来评中国的零碳建筑,不仅会弱化我国对建筑碳排放数据的治理权、解释权,还将导致建筑领域碳排放数据的泄露,甚至影响国家安全。数据主权目前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绝不能掉以轻心。
建立我国自己的碳排放数据评价体系与安全性规则势在必行。
打造我国自己的建筑领域碳排放评价标准体系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持续深入推进,各方对碳排放数据产生新需求,对碳排放评价、核算体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形成科学有效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才能稳步提升碳排放数据核算精准性。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行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体系,推出行业碳排放数据核算技术规范,建设科学、精准、系统性的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
声明:本文部分素材源自网络,旨在传递分享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