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愿景已经成为我国“十四五”发展时期,乃至今后长期低碳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因此,紧抓“双碳”目标背景下的绿色金融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厘清人才内涵定位,明确培养模式总体要求。绿色金融人才作为一项不可忽视的核心资源,应当一定程度上掌握金融、数理及管理方面的理论,在融会贯通绿色金融知识的基础上熟悉绿色金融基础实务,同时还需要了解相应的法规政策、国际规则和社会发展趋势,具有高度的复合属性。高校应结合该类人才的具体内涵与时代定位,大力整合校内外资源以提高贡献度,以此为基础构建科学、包容、弹性的绿色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并跟进培养模式的运行效果及绿色金融的未来前景不断进行优化。发挥政府能动作用,推进人才政策落实落地。针对我国绿色金融人才相对紧缺的现状,应完善相关支持性政策以打造良性的政策环境,吸引优秀人才踊跃涉足绿色金融领域,激发校园和企业人才培养动力,为高校绿色金融人才的输出提供广阔平台。政府要扮演好“引领者”角色,为校、企联动给予有力的资助性政策,使绿色金融创新理论与案例教学对接。根据地方特点,适当在绿色金融领域开展投资以充分激活市场活跃度,并在适当时机采取退出机制,进一步筑牢绿色金融人才培养的根基。优化师资水平,完善人才培养师资保障体系。构建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是因地制宜的可行办法,高校要立足于国家“双碳”目标历史背景,结合自身师资情况,紧紧围绕怎样培养绿色金融人才、为谁培养绿色金融人才等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到金融机构跟班学习、能力培训,并通过学术研究、人才引进等手段,打破产业与高校之间的壁垒,建成一支既懂理论、又知实践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善于审时度势,创新绿色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绿色金融人才培养更加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在紧跟“双碳”目标步伐和推进历程的前提下,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全面构建过程分段的人才培养模型。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数理思维、专业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在达成价值引领的同时让其具备较好专业基础技能。将与绿色金融有关的知识和案例融入核心课程,并提升实践课程、课时的比例,使学生初步掌握绿色金融相关实操。除此之外,帮助学生尽可能深入一线实践,提升学生解决实际绿色金融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贵州商学院。本文系省级教改项目〔2022223〕阶段性成果)
来源:贵州日报
免责声明:本平台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图频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如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