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驱动”到“价值觉醒”
—— 一名双碳从业者的观察与思考
行业爆发:从“冷门赛道”到“黄金风口”
图 | 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3060目标
图源: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20年“双碳”目标的提出,像一针强心剂,让原本沉寂的低碳领域瞬间成为资本和人才的聚集地。2021年以来,大量受“双减”政策影响的教育培训机构,又涌向双碳证书培训市场,一时“双碳”培训热度节节攀升。
作为多年从业者,我亲历了这场剧变:原本电脑文件夹里要找半天的培训资料,办公桌上堆满各种想转型学员的培训证书,都被蜂拥而至的客户方案取代;行业会议的规模从几十人的闭门研讨,演变成千人规模的大型论坛;曾经被视作“纸上谈兵”的碳核算、碳资产,现在也成了企业年报中的核心指标;如今双碳也已经从政策概念逐步走向落地实践。
热潮之下,行业也经历了“野蛮生长”的阵痛:部分企业借“双碳”之名炒作概念,地方政策执行“一刀切”,碳数据造假争议频发。作为从业者,我既为行业的快速扩容兴奋,也为无序竞争下的泡沫忧心。
从业者的“冰与火”:理想主义与现实博弈
图 | 零碳园区愿景
在双碳领域,从业者常被贴上“理想主义者”的标签,其实现实远比想象复杂。本人曾参与某循环经济园区的零碳规划项目,却因政府沟通效率和流程问题耽误项目进展,最终落地效果不及预期。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地方政府既要“绿色政绩”,又忌惮产业转型风险;企业既要响应政策,又难为无米之炊。
与此同时,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快速迭代。早期的双碳工作以培训和咨询为主,如今则需跨界融合能源、金融、数字化等多领域知识。例如,碳资产开发需懂技术、通政策、会谈判;碳管理平台业务既要懂碳,又要懂数字化逻辑。这要求我们这样的从业者从“专才”转向“通才”,既要保持对技术的敏锐,又要理解商业思维和社会责任。
写在最后:双碳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图 | 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
图源:上海碳中和博览会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我认为双碳行业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跃迁。当ESG评级成为上市公司的必答题,当产品碳足迹变成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当零碳园区成为经济绿色转型的新密匙。这个十万亿级的市场终将回归商业本质。那些深耕技术创新、构建生态价值的企业,必将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破茧成蝶。
所以我认为,双碳目标的实现靠的绝非是运动式减排或资本狂欢,而是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制度创新和社会共识。站在从业者角度,我们既要警惕“赚快钱”的投机心态,也要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乌托邦幻想。回归到我们本身而言,如果既要实现个人财富增长,又要实现自我价值的话,那么更加需要的就是“耐心与耐力”,赢在这场“马拉松”的赛道上。
未来已来,但行则将至。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侵删。
如有相关咨询或项目合作需求可添加下方微信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中创碳投,SinoCarbon)成立于2010年7月,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民营企业中小百强、北京非公党建百强,国内领先的碳中和综合服务商。总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全国拥有一支近400人的专业化团队,业务覆盖“咨、数、产、融”全领域,以智库咨询为基石,以数字技术为载体,以产业落地为支撑,以绿色投融资服务为助力,为客户提供COS(Carbon One Solution)综合解决方案,实现与客户的深度融合及价值提升。2023年初完成A轮融资,引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白鹭新能源产业基金作为战略投资方。
中创兴碳(湖南)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双碳”领域顶层规划与产业落地的创新型综合服务机构,同时也是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在湘唯一的“双碳”岗位能力适应评测服务基地,目前已形成较成熟的双碳人才培养与服务体系,且与各政府、企业之间达成紧密合作,拥有专业的双碳服务能力和本地化背景优势,其团队曾发起并持续运营“碳达峰碳中和·清洁能源”委员工作室,在本地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具备深厚的专业能力与资源积累,深度融合总部前沿专业实力与本地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深耕“双碳”领域。